close

IMG_9868_original.jpg

最近翻出了些積存很久的書,便拿起來把它讀完。

其實這雖然是充滿了科學數據、報告的書,但要告訴讀者的事,卻是非常的沉痛,因為如果我們再不好好保護我們的地球、我們的環境,未來可能只有養殖的動物,而不存在野生動物了

作者:Philippe Cury (菲利浦.居里)、Yves Miserey (伊夫.密塞瑞)

譯者:李桂蜜

出版社:日月文化

出版日:2012年11月 初版二刷

想先引述作者在結語時寫到的一段話:「 『世界很美,在它之外,別無他途。』卡謬用這個具有生態意義的短呼,召喚我們來欣賞並管理我們唯一的財產,那便是地球。
其實這句話很深刻的道出了整個主旨,就是我們生活在這地球上,一切的活動,應該都要先考慮到地球。

臺灣是個海島國家,也同樣有著發達的補魚、養殖業,但卻從來沒有看過這方面的新聞,唯一會出現的只有在天災時,但卻是針對損失的養殖情況進行報導。
這樣看起來,書中發生的狀況,或許在臺灣其實也都有在發生吧!只是沒有被大眾看到罷了。

真的很難想像,在十八、十九世紀,魚是多到被認為會危害海洋,但現在呢?卻是連保育都會面臨到,要怎麼阻止一保育類生物對另一保育類生物的補食。或許未來,這些生物,我們只能在書中或是影片中看到,運氣好點說不定還能遇到有科學家重新克隆出來。
另一個差異很大的就是體型(年齡)。在以前,是人捕魚時會被魚拖下海;現在,是連小魚都一網打盡,不然會沒魚可捕。

海洋的保育與陸地的保育,看起來很不一樣,特別是在空間上。就因為海洋的廣闊與聯通,沒法有效的限制物種以及捕撈者的活動;另一方面,廣闊的空間也使得稀少的魚群在繁衍上產生很大的問題。而且育種的方式,又不同在陸地上的那般簡單,會受到各種條件的影響。但更可惜的是,因為海洋的廣闊與深度,使得研究更加難以進行,使得科學家們更難的去找出個解決方案。

回到人身上,阻礙海洋的保育最大的兩個因素就是:經濟與政治。魚越少,價格越昂貴,就還是有人進行捕撈,甚至以非法的方式,因為賺取的利益大過被抓到的罰款;而政治因素,也多與經濟和國家間的競爭有關,可海洋不似陸地都被歸在國家的國土內較易被重視,海洋還有許多公共的空間,不是不管,而是不能管、不好管。回過頭來,其實都是為了滿足普羅大眾的口腹之慾。哪天,魚類大量繁殖到會危害海洋時,可能是海洋已經被人類汙染到連魚都不敢吃的境界,才會有可能發生吧!

書中,作者也提到一個大眾的錯誤觀念,因為我們(其實就連我自己)都認為:「養殖漁業不會對環境、野生魚類造成傷害」,但根本大錯特錯。
為了養殖高經濟價值的魚類,要捕撈更多的海中魚類以做成飼料,去餵養那些養殖魚類。作者就提到了:「
必須用到二點五到五公斤的魚,才能生產一公斤水產養殖的食肉魚。 」這是多麼可怕的數字呀!

我們的海很美,更何況裡面很多生物、美景在我們都還沒有欣賞到、瞭解到,就已經消失殆盡了。
作者透過這本書,來喚醒大家忽略掉的一塊,很多人不是不願意去進行保育,而是根本不知道狀況的嚴重性。當我們瞭解之後,應該起而行的一起保護我們的地球,甚至影響身邊的人與我們一起共同努力!雖然一時之間無法立即改善整個狀況,但是能延緩惡化,給科學家們爭取時間去找出解決之道,這樣就已經是大功一件了。

IMG_9869_original.jpg


arrow
arrow

    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