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7C0AFB9-9AE1-4E17-AAA7-37824BE845F1.jpg
(圖與文無關)

每天花40多分鐘騎車上班這樣半年多了,覺得花了太多時間在交通上,在朋友的建議下,於上班時聽PODCAST來吸收點新知,也順便來分享一下。

今天聽了:

哇賽心理學的《主持正義前先提醒自己是個人,是會犯錯的

這集在聊的主要和國民法官法的通過這事件有關的議題,講者們透過法律和心理學的專業背景、學術研究和經驗,講述未來法官與國民法官在共同審判時,可能會遇到的狀況。

覺得很猛的地方是,講者可以用台語講法律然後再切換到英文,然後再用白話文解釋。

雖然說,很認同講者提到的,司法有改革都是好事(不一定往好或往壞的方向改),可是聽完後,更擔憂未來在審判時,是不是更容易被操弄。或許用這詞不太對,但很可能因為國民法官對於法庭的不熟悉,加上對法官、檢察官或是律師的威權效應的影響下,或是從眾效應,或甚至是可能有其他因素(如講者提到,想盡快結束這一切),導致做出了不那麼適切的判決,這其實是違背了這個立法理念的初衷。講者最後有講述了三個論點,其中一個是作者自己的看法,我覺得非常的貼切也容易理解,並且真的是這樣,也非常值得我們去思考,到底我們在那時空背景下,所接收到的訊息是對是錯?

這時候就要切入到標題有關的內容,引述講者所提到的一個研究報告,其實法官在做判斷時,正確的程度跟我們一般人一樣,在某些情況下,更可能因為其專業經驗而做出更糟的判斷。當國民法官可以認識到這點的時候,反而更應該認清自己的角色,其就是為了避免法官因為這種個人認知上的誤差而做出錯誤的判決。所以在法庭上遇到不合理、不理解、不正常的論述時,應該勇於提出自己的疑問,並釐清自己的想法而做出自己的判斷。

可是,說歸說,但真的能這麼順利的執行嗎?當中講者在一開始其實就用各種理論講述的很清楚了。而我們能做的,就是先靜觀其變,然後再慢慢的去試著改變。

 


arrow
arrow

    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