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【書籍】《誰賺走了你的咖啡錢》

以前,科學會有科普讀物讓一般人瞭解科學;現在,經濟有著經普讀物讓一般人瞭解經濟。

其實生活大小事,都離不開經濟,就算你不花錢也是!

老實說,這本書很精彩,也很適合慢慢看。
當中雖然有些經濟學的名詞,對於沒有學過的人會有點吃力,不過倒是可以邊看邊使用Google去瞭解,再不然,想想生活中的實例也是有助於瞭解的。
可重點是,要去思考作者所講述的內容,接著內化成自己的,並且運用在自己的生活中。

作者:Tim Harford (提姆.哈福特)

譯者:任友梅

出版社:早安財經文化

出版日:2020年9月 二版1刷

購買連結:讀冊

這本書分為十章,作者從他面前的那杯咖啡開始講起,然後一直延伸到了各個面向,甚至到了國家及全球貿易,最後用人做總結。
最後,作者提到:經濟學家最終關心的還是人。
其實也是,經濟的問題,絕不可能是因為貨品、貨幣的關係,永遠都只會因為人,而產生了經濟活動,並導致了多樣的變化(似乎也是因為這樣而產生了賽局理論)。

總之,最不可控的就是人,這也導致了經濟的不可預測性,因為你永遠沒辦法預測人明天會幹了什麼事!

 

看完這本書後,個人有兩個想法是最為深刻的:

第一、消費者真的常處於弱勢地位,難怪會有消費者保護法的產生。
其實相較於生產、銷售商,消費者處在資訊最不對稱的那端。也就是相較於廠商,消費者不知道產品的任何訊息,最基本的就是品質、成本。
但生產、銷售商呢?他們所要想的僅有如何騙你掏出錢來購買。這時候各式各樣的銷售、定價策略就應運而生。
可是,你買到的東西,真的是最便宜,並且又是品質最好的嗎?這永遠需要打個問號!
那,消費者處於弱勢的時候,有沒有辦法反擊呢?答案其實就是不消費。
這對於有經歷頂新事件的人,或許會有些概念。
不過,這其實不是一勞永逸的做法,而是不得不的舉動。
最重要的,還是政府或是些協會的有力監管,創造出令消費者安心的消費環境,如此才可以創造一個穩定的經濟運作空間。

第二、你的日常民生採買到投資活動,甚至任何的決策(包括換工作),都與經濟有關。
日常生活中,下的任何決定,不管有沒有花錢,都會影響到個人的經濟,連帶的影響到市場經濟。
個人的影響很微小,但是凝聚起來卻很大,這也是為什麼最近會常看到「囤貨」這名詞。就是與集體的恐慌心理有關。
其實這時候回到經濟的角度去設想,很多生活得難題會變得相對簡單。
而經濟的角度是什麼呢?最經典的就是:「供給」與「需求」。此外我再加上作者在書中一直提到的「邊際」。
為什麼我會覺得邊際也很重要呢?因為除了供給與需求要碰觸到才能產生經濟活動外,很多影響的關鍵就在於邊際。在書中作者提到了很多,從日常生活到國際貿易。

說到這,是不是覺得應該去好好地、仔細地閱讀這本書,好好的瞭解一下到底什麼是「經濟」。
不然,真的永遠只能做一個被坑殺的消費者!

【書籍】《誰賺走了你的咖啡錢》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墨 的頭像

    墨莫不語

    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